這篇文章真的寫得很好。其實我覺得,這個世界的小孩也是沉默的一群。
我不方便講太細,我也是不是什麼資優生,但我只能講到這裡,總之,這個世界的小孩也是沉默的一群。
#這個價值不只壓迫到所有書讀不好的人,同時,
圖利了少數明星學校的資優生」並不一樣,
益者——這些資質優異的學生。
#真正錯的,有問題的,就是台灣社會過於單一化的價值,
價值觀。這價值觀對所謂多元適性發展的戕害已有很多人討論,
值觀,對這些所謂的菁英跟學霸就是好的嗎?我要說,也未必。
事實上,在這樣的價值觀下,所有會念書的人,
#對,出社會中當然要學習的東西很多,
做到很高的職位、服務很多的人,這些當然都很重要,
有人覺得你賺錢沒有郭台銘多,你不會回答「可是我很健康」。
意到不得了的人,反而最喜歡說成績不代表未來成就。我不怪他們,
價值觀底下,早已受傷了。這是他們療傷的過程,我完全理解。
#我們這樣的人,很難有自己的夢想。有太多的「因為你可以,
從小開始,我就學會看透那一雙雙灼灼的目光背後,
敗而痛苦的靈魂。當他們終於找到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夢想的人,
想想盡辦法附在我們身上,讓我們替他們完成。
#你問為什麼這麼多優秀的學生出了校園卻沒有為大家帶來什麼利益,
會給了這些人才多少信任。是的,
域上,如果我們用太多不必要的程序、文件、報告、稽核來困住他,
不是人才,而是會蓋章的猴子。
#至於剝掉超能力後,我們跟一般人一樣真實的面貌——
所以有些人批評資優生冷漠,沒大沒小,自我中心。很多時候,
我保護機制。冷漠是一種,戲謔惡作劇是另外一種,
被稱讚「跟其他資優生都不一樣」的類型,其實也只是另外一種。
自己,舞台燈光照不到的那一個自己。
#我想提出的是,在現在的升學主義下,
資質優異的學生,站在舞台上背負整個家庭、學校、社會的期待,
模糊,而臉上的淚水,永遠不及胸前的徽章耀眼。
如果沒有人是受益者,還要繼續嗎?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3369769.A.768.html
作者: immoi (侯小佑)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問卦] 建中天才,台大醫科,然後呢?
時間: Fri Apr 28 16:56:06 2017
※ 引述《coastq22889 (chi_square)》之銘言:
: 建中學生,從小就說天之驕子
: 在台灣的考試制度上就說天才一般的存在
: 其中能考上台大醫科的更是天才中的天才
: 請問每年這些天才中的天才,從拿到醫師執照之後
: 都去哪了?
: 會每個人都變成Dr.House、朝田龍太郎、怪醫秦博士嗎?
: 還是最後還是從伊集院登開始,最後變成木原醫生這樣
猶豫了很久,最後想想,
雖然覺得已經過了十幾年,再談高中大學生活好像有點不合時宜。
但有些話,也忍了十幾年了,一直沒敢講。
我讀過建中,我讀過台大醫科,我曾經也站在那個位置被受訪過——
中課程免修提前到台大修課,或是我拿到國際生物奧林匹亞金牌,
學系,或是我高三時被選為指考入闈出題的試考生,
正好是這個建中數理資優班的班長。
但同時,我也讀過台灣私立大學,我也讀過國外的學校,
來自於單一的視角與觀點。當然,一切也只代表我自己的經驗,
不只有我吧。
先說結論,唯一應該被批評的,不是學生,不是建中校方,
被台灣社會過於單一化的價值,
這個價值不只壓迫到所有書讀不好的人,同時,
圖利了少數明星學校的資優生」並不一樣,
益者——這些資質優異的學生。
這次事件中,我知道有些記者朋友當然忿忿不平。當然,
但我也要說,有些網民將責任歸諸於記者並不公平。
學生來了,又穿名字制服,
檢都已經吵得沸沸揚揚,我們怎麼可能要求記者採訪時,
當然,少數記者公布姓名、甚至人肉查出學生申請的校系給予威脅,
出「連採訪都作假了,到時候出社會還得了」的結論。
何,我想大家自己心裡有一把尺。跟這些少數人士的作為相比,「
記者名聲的影響,的確可以算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而建中校方需要負責嗎?如果是其他學校,我也許會覺得要。
績優秀的學生,會通知記者趕快來採訪,
但建中,又是另一回事,每年放榜後,如果就我當初記憶,
校只負責通知學生到莊敬樓接受採訪。至於學生要不要接受,
權。我想今天應該不至於倒退才對。這狀況底下說要學校負責,
擇的學生,多樣性不夠充足,但要說為造假負責,實在也說不過去。
最有趣的,算是學生的角色了。事情大致是真的,內容大致是真的,
來而已。我不覺得換個人說對公共利益有造成任何的損害。相反的,
凸顯出追逐大考成績的荒謬,所引發的這些社會討論,
的反思。
因此,我自己是覺得稱之為對社會有正面幫助的行動藝術都不為過。
事人自己可能並沒有想那麼多,只是單純的惡作劇。
自然也不例外。
對,這是一個事件,但真的有人受害嗎?如果在輿論錯誤指責記者、
有任何人受害,那我也覺得是不是可以不用急著去抓出「
真正錯的,有問題的,就是台灣社會過於單一化的價值,
價值觀。這價值觀對所謂多元適性發展的戕害已有很多人討論,
值觀,對這些所謂的菁英跟學霸就是好的嗎?我要說,也未必。
事實上,在這樣的價值觀下,所有會念書的人,
我高三時的那個畫面我記得還算清晰。
記者開始問我們有誰要說說怎麼準備考試,為什麼想要當醫生。
上退後,離麥克風越遠越好。
因為我一點都不想當醫生。
但我不能這樣說,我知道我如果這樣說記者會怎麼報導,
,有多少人想考考不上。而你竟然說你不想當醫生?如果是這樣,
當然,在我們之中也有志向就是要當醫生救人的同學。到今天,
彷彿看見他們頭上發著聖光。我無比敬佩,但是說實話,
學系,也有相當比例的人跟我一樣,其實最想做的並不是行醫。
經很清楚,我比較想從事跟創意創作相關的工作。
那個當下在記者前,其實我們都無比清楚媒體想要的故事是什麼,
台大醫科可能連結的形象有兩個,一個是家境清寒,
下努力唸書不懈。另外一個是,「
,而且因為掌握了方法,其實每天只花一小時在唸書」。
對,後面那段就是我在另外一次被採訪的內容。
個謊言,跟穿著別人制服一樣的謊言。
一來,我並沒有多才多藝;二來,
六念書。這也跟念書方法沒什麼關係,
而且到高三都不會忘記,請問為什麼我要花那麼多時間來應付考試?
可是這不是記者要的故事,也不是社會大眾要看的故事。
拿來教訓自己孩子),喜歡看我們分享讀書方法(
握到方法)。最喜歡說的,當然就是「學校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
太多了」。
對,出社會中當然要學習的東西很多,
做到很高的職位、服務很多的人,這些當然都很重要,
有人覺得你賺錢沒有郭台銘多,你不會回答「可是我很健康」。
意到不得了的人,反而最喜歡說成績不代表未來成就。我不怪他們,
價值觀底下,早已受傷了。這是他們療傷的過程,我完全理解。
至於不到一歲就會認字,小學中年級學完微積分,
的故事,最近不太流行。要說,可能要等死了以後出傳記,
是為情所困而自殺或情殺,才適合放在新聞裡面,製造出「
入社會、無法處理感情」的另外一種典型報導。
當時站在麥克風前的我,頭腦裡還有好多疑問。
分的台大醫科學生呢?
我們班有其他同學早早立定志向,要讀數學系、物理系的同學——
但不是因為考不到,而是因為不需要。
科。為什麼不是採訪他們?
在18歲的年紀,因為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事情——這不是比75級分困難多了嗎?不是比我這個「
考看吧」的人厲害多了?
抓出台大醫科的人來採訪,每年新聞的語氣總彷彿暗示「
念台大醫科」,如果選擇了自己所愛的科系,好像也必須先考高分,
上台大,卻選擇了就讀XX系」就我看來,實在無比荒謬。
你可以說我們是既得利益者,有人想要上版面出名都沒辦法,
我也要說,把人就這麼推上台供大家觀賞或膜拜,
背後總有暗面,而那暗面其實也是同一個人。
「為什麼燈光只照著這邊而不是那邊?」
我永遠不知道答案,社會已經幫我決定了。
一個考上醫科的學生,他是清寒家庭值得報導,而「他是同志,
」就不是故事的一部分。即使後者可能更困擾他,
開來是同志的比例可能讓你大吃一驚,
定什麼應該被寫進故事?誰來決定什麼才是「我」的一部分?
我當初要重考設計系時,家人對我大吼「
一樣?」而我那時也不解的回應「你當初很開心我拿生奧金牌,
」為什麼有些「不一樣」可以,有些不可以。
不能完全同理,明明我都只是在做讓自己快樂的事。
我們這樣的人,很難有自己的夢想。有太多的「因為你可以,
從小開始,我就學會看透那一雙雙灼灼的目光背後,
敗而痛苦的靈魂。當他們終於找到可以幫助他們實現夢想的人,
想想盡辦法附在我們身上,讓我們替他們完成。
去比賽,去通過檢定、去學父母親小時候沒能學的才藝、去上台、
、去讓自己外語講得流利無腔調彷彿自己不是台灣人、去念常春藤、
甚至當我考上醫學系的那個暑假,還收到兩對父母寄她女兒的照片,
下——其中一對甚至到我會出現的地方堵人。
自己想當醫生丈母娘的夢想加在她身上?
我只好笑笑說「對不起我要上課,以後都有機會認識啊。」
說謊了,建中醫科生又說謊了,但我真的不想傷害別人的夢想,
傷。我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去一一說服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
整個社會都受傷了,而我沒有能力做所有人的醫生。
所以我也格外感激在求學階段,真正問過我想要什麼的老師們。
絕媒體採訪「一個台大醫科同學重考進入實踐工業設計系就讀」
人的我過多壓力,他們覺得即使滿級分進來,也不該是重點,
做出好設計才是他們的教育目標。
外早就有人結合設計跟心理的研究,
當然最特別的還是建中。
我的高中老師花了很大力氣,創造了一個從不計較成績的風氣。
發現當初其實還是有發成績單,
得這件事情,顯然老師的努力——「成績很重要,但你喜歡做什麼,
是很成功的。一路以來,也協助我跟家裡溝通自己的夢想跟性向。
我後來回想,才知道我們的老師花了多少力氣在保護我們,
的責任,避免我們受到不合理的不成文規定或價值的約束。
在教室看漫畫打橋牌,他們在教室前面直接放一疊公假單,
簽。
這樣的做法不是放任,是信任。信任自己的學生,
生擁有去探索自我、任意運用時間的自由的重要性,
抓到的麻煩。
我相信老師會這樣跟教官為自己的學生辯護:「
現在需要打網咖。」這種興利大於防弊的精神,出了建中,
。
你問為什麼這麼多優秀的學生出了校園卻沒有為大家帶來什麼利益,
會給了這些人才多少信任。是的,
域上,如果我們用太多不必要的程序、文件、報告、稽核來困住他,
不是人才,而是會蓋章的猴子。
可是建中的老師們相信我們不是猴子,
義的明天,因此他們做他們能夠做的—給予足夠的支持與信任。
些看起來像猴子,本來也以為自己只能長成猴子的人(像我),
我充滿感激。
但這樣的師長,畢竟是少數。在家中,在外面,
勒索。這令我感到困擾,但這並不完全是勒索方的責任。
譏嘲「你們這些三流女中的學生!」而希望自己兒子上第一志願,
社會風氣還是會問「今年某某校上幾個台大醫科」,
事,不能算瀆職嗎?
歸責於一個家長,一群記者,是多麼容易的事情,
對於改變現狀從來沒有責任。
我常常覺得我們是一群X-men,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超能力。
一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聽話、願意遵守規則),
多想要擁有、或是利用我們的超能力。
設下重重的障礙跟約束。
至於剝掉超能力後,我們跟一般人一樣真實的面貌——
所以有些人批評資優生冷漠,沒大沒小,自我中心。很多時候,
我保護機制。冷漠是一種,戲謔惡作劇是另外一種,
被稱讚「跟其他資優生都不一樣」的類型,其實也只是另外一種。
自己,舞台燈光照不到的那一個自己。
我看到很多人討論,在現在的升學主義下,
也有同等精彩的人生。我想補充的是另一個觀點。當然,
生,尤其我的數理天份在數理資優班更是普通到不能再普通。
的經濟支援跟學校的幫助,我不可能有這樣的表現。
而不是99.99,就宣稱我不是資優生,也未免顯得矯情。
我想提出的是,在現在的升學主義下,
資質優異的學生,站在舞台上背負整個家庭、學校、社會的期待,
模糊,而臉上的淚水,永遠不及胸前的徽章耀眼。
如果沒有人是受益者,還要繼續嗎?
我們一起來改變吧。
======
本文不希望記者轉錄、引用或摘錄。
歡迎個人全文轉錄,但請註明出處。
個人求學歷程因為比較複雜,比較難說清楚。
。文章代碼(AID): #1OyDdQeh (studyabroad)